取消毛坯销售限价,南京第三轮供地总起拍价463亿元
9月19日下午,取消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今年第三批次集中土地出让公告。毛坯
公告显示,销售限此次将有46宗地块集中出让,南京用地面积共计173.4公顷,第轮总起拍价约463亿元,供地计划将于10月19日在网上竞拍。总起
从此次第三批次计划出让的亿元土地数量来看,为今年内出让量最多的取消一次。不过起拍总价,毛坯则低于第二批次755.8亿元的销售限出让金额。
这也和本次出让地块的南京区位有关。本轮出让地块覆盖较广,第轮包括建邺区、供地鼓楼区、总起秦淮区、栖霞区、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等多个行政区域均有挂地。
其中,市场认可度较高的河西、南部新城、城北、江宁、麒麟等中心城区板块土地共计25幅,六合、溧水、高淳等三个外围副城区域,共计挂出21宗地块,是外围副城土地出让量较多的一场。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在公告中称,为进一步抑制部分片区房价过高、房价倒挂等现象,在空间分布上,本次加大了河西新城等重点板块和外围副城的土地供给,符合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发展理念和开发时序,也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
相较于早前两场土地出让,南京第三批次出让再度放宽了土拍限制,46宗地块全部不设毛坯房销售限价。
从今年的三场土拍来看,毛坯限价设置要求的放宽,是一个逐渐降低的过程。今年首场土拍对土地毛坯限价进行上调,并对大部分地块取消了配建要求;第二场土拍上,包括热点板块在内的部分地块,不设最高限价;到第三轮土拍,则是全部地块均不设最高限价。
不过出让公告仍然强调,出让时不设定毛坯限价,在开发企业完成开发后需向有关部门报备审核。而按程序报备审核,也是一种定价方式。
南京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辉认为,不设毛坯限价,可以让市场定价更加符合市场实际。另有业内人士则表示,不设毛坯限价,是为了能够给拿地的开发企业多一些利润预期。
“不设毛坯限价的期望向好,希望市场中的产品优质优价。”南京市房地产学会会长、南京工业大学天诚不动产研究所所长吴翔华表示,但这不代表开发商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还需要客户认可。
“目前看,几个改善为主的板块基本上都在大量推出改善及高端改善项目,市场接受程度反应明显优于其他类型,所以这样的版块推出优质优价的项目,容易得到市场认可。”但他也指出,在非高端改善板块推出不设毛坯限价的地块,开发商很难脱离该板块传统属性,在这些区域取消毛坯限价意义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江北核心区、浦口区等区域缺席了此次挂地。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作为在南京市场受关注度和河西、南部新城“看齐”的板块,江北核心区一度也受到市场热烈追捧。不过随着市场趋冷,江北核心区的热度相较其他两个板块,率先冷了下来。
从今年前两次土拍来看,包括江北核心区在内的江北新区地块,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在今年首场土拍中,江北新区就有2宗地块流拍。第二轮土拍上挂出的5宗江北新区地块,只有1宗地块出现2轮竞拍,其余4宗地块均为底价成交。
吴翔华认为,此次江北核心区没有地块出让,不排除有可能前期供应过剩,目前在售项目销售不畅,所以供应做减法,通过调整供需改变市场预期。
吴翔华表示,江北产业发展滞后于住宅销售,投资投机客比例过高,导致市场发生变化时,江北的抗跌性较差,前期低价买入的投资客获利回吐,价格也有所下滑,导致后面的投资预期短期内不乐观。
从不久前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南京近期新房、二手房价格表现较早前均有所好转。
根据9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南京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4%,为连续第三个月上涨,并且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房价同比上涨0.9%,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
二手房方面,价格环比上涨0.7%,同比下滑3.4%。从市场反馈来看,高端盘、改善盘为这一阶段市场认可和关注的重点。
- ·美国消费者的超额储蓄还能“坚挺”多久?
- ·美丽中国建设再出发 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 ·老干妈老了:营收狂跌12亿元,业绩回到4年前
- ·中信证券:维持华润啤酒买入评级 目标价55港元
- ·花旗:维持秦淮数据“买入”评级 降目标价至8.90美元
- ·外交部回应中企入股德国汉堡港码头:理性看待中德务实合作
- ·Kappa因销售劣质女装被行政处罚
- ·营收微增净利大涨,万洲国际猪肉生意企稳,股价年内跌10%低位徘徊
- ·2022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游戏时长与充值双降,游戏沉迷问题进一步解决
- ·可能冒烟或面板变形,2344台“3M”开水机今起召回
- ·医美龙头回归千亿市值!双十一大促催化消费复苏,这些细分赛道值得关注
- ·通用汽车Q3营收创新高,华尔街却为何看淡明年汽车行业前景
- ·智评理财风云榜||最高超业绩基准134BP,股份制理财公司近1年收益表现揭秘
- ·义乌:如发生饮水困难或供水紧张等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报送
- ·两年减少超千家 谁还在增资小贷公司?未来如何提升服务实体能力
- ·金融“活水”助力增强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