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报季来临之际,超过500家公司评级遭下调!
作者: 朱雪莹
通胀爆表后,美国分析师担忧情绪正在加剧,财报超过叠加宏观指标表现不佳,季临家公级遭他们只能争先恐后做好准备。司评
在美国6月CPI冲破9%之后,下调美联储7月加息75基点已经成为“基本共识”,美国甚至加息100基点也开始被纳入考虑范围内。财报超过
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在被问及加息100基点可能性时,季临家公级遭他称“一切皆有可能”;而有“新美联储通讯社”之称的司评华尔街日报记者Nick Timiraos也表示,市场预期加息100点的下调可能性越来越高;像野村证券这样的金融大行也提出了加息100基点的预测。
交易员John Flood对此表示:
通货膨胀仍然令人难以置信,美国(公司)盈利增长预期正在走弱。财报超过要非常耐心地逢低买入,季临家公级遭并利用轧空作为减仓的司评机会,我们将迎来一个漫长的下调夏天。
而在公司盈利增长预期走弱的背景下,卖方机构已经开始行动。
Flood提及,随着美股正逐步进入财报季,卖方分析师的担忧情绪正在加剧,他们“抢在二季度财报季到来之前,在过去的5天时间里,争先恐后地下调了500多家公司的评级。自金融危机以来,只出现过四次这么多公司在一周内被降级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的Savita Subramanian用其“Q2收益追踪器”对市场环境进行了分析,以下为主要亮点:
首先,盈利指引比率(guidance ratio,即高于预期的公司数量与低于预期公司数量的比例)正在下降。目前该行追踪的所有宏观指标都指向业绩不佳,投资者“有理由对新财报季感到担忧”。
并且企业情绪表现低迷,已降至2020年二季度以来低点。
消费和工业活动出现放缓迹象,以及经济意外事件数量的增多。
但工业和软件行业发展仍较为健康。早期报告预计,每股收益中位数为3%,目前对二季度的预期下调了1%。相比之下,(其他行业)在过去三个月的平均降幅为4%,如果把能源行业剔除,那降幅则为5%。
高盛预计,二季度每股收益将符合预期,同比5%即增长55.35美元。表现疲软的盈利指引仍是关键:到2023年下半年,每股收益将大幅下降,但2023年每股收入将至少高出20美元。
科技股的挑战:从长期增长转为防范周期性风险
100指数的共识收益,连续9个月落后于标普500指数。自1980年代以来,科技股出现销售额下降的次数要多于标普500指数。
虽然科技股能受到成本效益及近期需求增长的推动,但是在去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型科技公司可能正在面临严峻挑战。
即使逆周期 资本支出也要“逆势”增加
标普500指数成分股的资本支出在一季度收益中飙升,同比增长达到20%。通常情况下,资本支出是顺周期增加的。
但相比于之前,资本支出在目前变得更加必要:大流行引发的供应链挑战、新出现的地缘政治风险,以及雄心勃勃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都共同将资本支出推至历史新高。
- ·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携手开创两地对口合作工作新局面!李强今天会见福建省三明市委书记黄如欣一行
- ·双十一热度超预期?“尾款人”把微信零钱通挤崩了
- ·房东们要慌?
- ·美新版国防战略报告渲染中国威胁,外交部:敦促美方停止歪曲中方战略意图
- ·民众有需求 产业有潜力 市场有期待——湖南文旅融合发展观察
- ·A股定增市场外资频现:下半年认购额超82亿,瑞银、摩根大通占比八成
- ·洋河股份董事长张联东:“梦想+俱乐部”的“+” 是加号的“加”,也是大家的“家”
- ·10月31日山西新增本土确诊17例、无症状感染者123例
- ·人还在,号没了?江苏省消保委:游戏运营商要把消费者利益放首位
- ·提质升级|美置服务荣膺2022物业服务企业综合实力Top23
- ·对冲基金净杠杆率跌至10年来罕见低水平 美国垃圾债成新宠?
- ·“银十”落幕!道指创下46年来最大单月涨幅 两件大事将决定11月命运?
- ·北京颁发自动驾驶“前排无人”测试许可,百度、小马智行等企业获准
- ·拉加德:欧洲央行终端利率必须确保通胀率回到2%
- ·多次填补国产疫苗空白 康泰生物正积极“出海”丨深圳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钒钛股份钒产品毛利快速提升,延伸钒电池产业链追逐新能源发展红利
- ·白宫发言人:“MAGA共和党人”就是极端分子
- ·国家医保局公示价格招采信用评价!两药企被评“严重”失信
- ·广东华兴银行:党建引领促发展,凝心聚力谱新篇
- ·全国首张直接变更经营者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在京颁发
- ·三大指数集体收跌,特斯拉创2020年11月以来收盘新低
- ·帝亚吉欧再回购6.4亿英镑股票 拟于2023财年完成
- ·招商证券:首予比亚迪电子增持评级 汽车及新型智能等业务增量可期
- ·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52.37万亿元
- ·午评:港股恒指跌2.09%海底捞跌近7% 消费、内房、科技股领跌
- ·11月1日银行早报:A股上市银行三季报收官,国有大行“头雁”作用显著,多家银行调整持信用卡数量上限规则